砧板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真假文章排行

铁木砧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越南

中国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之四•格木

时间:2022-03-31人气: 作者: admin

  有很多专家、收藏家几年来反复追问我:“为什么不研究中国古典家具中不可忽视的铁力木及铁力木家具?”。特别是拙著《木鉴--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一书出版后,书中唯独没有“铁力木”,这一提问更直白、更尖锐了。主要原因为我一直跟踪研究铁力木及铁力木家具时间太短、掌握过得硬的第一手资料太少。故不敢轻易下笔,以免误导尊贵的读者及朋友们。


  通过近几年反复研究现存所谓的“铁力木”家具,并赴海南及广西玉林市,得到海口的郑永利先生、广西的黄超智先生、封绍柱先生、李英健教授及广西林科院的林榕庚先生的具体帮助,使我看到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家具及实物标本,如木材、活立木树叶、果荚与种子,并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回京后就此问题专门请教中国林科院木材所的专家们,并将取自于海南岛的旧房柁(古典家具研究专家认为是“铁力木”)交由张立非教授检测,得出科学结论后才敢动笔。


一、中国古典家具研究最重大的错误之一



  翻开国内外出版的任何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的著作,在界定铁力木时,均引用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1888-1971年)于1937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关于铁力木的论述:“大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许。……原产东印度。据《广西通志》载,该省容县及藤县亦有之。材质坚硬耐久,心材暗红色,髓线细美,在热带多用于建筑,广东用于制造桌椅等家具,极经久耐用。”我们并不清楚陈嵘先生在描述铁力木时资料来源的真实性,但其记述是存在明显错误的,有张冠李戴之嫌。且容县、藤县也不产铁力木。研究古典家具的专家也将陈嵘先生所有的文字抄过来,并将中国古典家具中所使用的所谓“铁力木”之拉丁文学名定为:Mesua ferrea。


  古典家具研究界及收藏界一致呼吁将铁力木收入《红木》国家标准,但《红木》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中国林科院木材学家杨家驹先生在2006年8月12日由《收藏家》杂志及北京阅甫斋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明清家具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上海博物馆及故宫所存铁力木家具与真正的铁力木的特征明显不符,我们没有得到古旧铁力木家具的真实标本,故不能确定我们所看到的铁力木家具就是铁力木,也不能将其纳入《红木》标准”。此言一出,会场为之一震,专家们提不出任何有份量的建议或反驳意见。


  那么我们所见到的铁力木家具究竟是用什么木材做成的呢?


二、铁力木的真相


  带着杨家驹教授的发问,我及张汉先生、沈平老师于2006年12月份在海南海口市郑永利先生、冯运天先生的家具加工厂旧木料仓库,将古典家具行内认为是铁力木的木材及颜色花纹相近的木材均放在太阳底下,逐一泼水洗净并进行不同特征的辨识,大家一致确定其中一块尺寸为长39x宽98x厚12厘米的大板(见图)与被认为是“铁力木”老家具的木料是一致的。我们又在冯运天先生的木料库中查到了一些端头有些腐朽的海南盖房用的立柱、门板与房樑,截取各个部位的木材作为试验标本带回北京交予中国林科院木材所的木材学家姜笑梅、张立非教授,其检测结果为:格木(Erythrophloeum spp.)隶苏木科(Caesalpiniaceae)格木属(Erythrophloeum)。


  2007年1月份,我与明清家具专家周鲁生先生专赴格木的故乡广西玉林市研究考察。在收藏家黄超智先生的指点下,我们拜访了当地的文化名人陈振凌先生及很有影响的知名收藏家李美光、陈勇基先生。令我们震惊的是:当地称为格木的家具数量大得惊人,有一名家收藏有2万多件格木家具。我们在玉林所见格木家具多为清式,少数明式家具年代久远、明味十足。故宫博物院古典家具研究专家胡德生先生考察后将其心得写成论文发表于广西博物馆内部刊物,对玉林的格木家具赞赏有嘉。




  我们收集了大量玉林格木家具的残件及房料作为对比研究标本,同样进行了检测,结论为苏木科格木属之格木(E. fordii Oliv)。广西玉林的老百姓一直称这种木为格木,近几年一些研究家具的专家将格木称之为“铁力木”,故当地的一些收藏家也对格木有“铁力木”之别称。


  1984年8月16日至18日在广西容县召开“真武阁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上广西林科院的木材学家欧文提交了《广西容县真武阁建筑用材树种鉴定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一文。论文对建于明万年元年(公元1573年)的广西容县“真武阁新旧424个修建用材试件的物理力学数据与铁梨木数据对比;以横、弦、径三个新旧材料的显微照相,与三个铁梨木显微照相对比,再以格木和铁梨木枝叶标本作为对比,……结论:原真武阁的建筑用材是苏木科的格木(Erythrophloeum fordii Oliv),不是山竹子科的铁梨木(Mesua ferrea L.)”(申祖仁《真武阁四百年考》,见1986年9月《容县史话》第五期•经略台真武阁专辑之三,容县文物管理所编)。欧文先生在其论文中结语部分称:“原真武阁的建筑用材是苏木科的格木(Erythrophloeum fordii Oliv),不是山竹子科的铁力木(Mesua ferrea L.),两者是不同科属的树种。不仅树木外观形态、花、果、叶等迥然不同,其木材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亦有显著差异。据记载,铁力木管孔单独(无径向连接者);分布不均匀;轴向薄壁组织呈离管带状;木射线非叠生,射线组织异形。这都是与格木明显区别的特征。铁力木木材气干密度1.122g/cm3;顺纹抗压强度900kgf/cm2;抗弯强度1724kgf/cm2,抗弯弹性模量1851kgf/cm2;端面强度2030kgf/cm2。可见铁力木的重量及强度都明显地较格木为高。在对真武阁木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时,按格木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计算无疑是较符合于实际”(1984年10月《容县史话》•经略台真武阁专辑之二)。




  广西林业厅的木材学家李英健先生找出了一些格木标本,并与广西林科院联系,由研究树种分类的专家林榕庚先生陪同进山进行现场考察,格木与铁力木在树叶、树皮及形态上区别明显,毫无相似之处。更进一步证明了二者不是同一个树种,毫无关联。


  胡德生先生也将广西玉林所存格木家具的残件标本与故宫所藏“铁力木”家具所用木材进行比较,二者从纹理、颜色及手感等外部特征均一致。


  从以上引证及考察结果已很清晰:历史上均将格木俗称为“铁力木”,而一些林学著作中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即将格木的一些特征、历史记述与产地误为“铁力木”。文物界特别是研究中国古典家具的专家将历史的记述与林学著作中的错误不加分析地照搬,产生了这一不应发生的错误。


三、当代林学著作中关于格木与铁力木的科学记录


1.格木


  A.林学家郑万钧教授《中国树木志》 格木(Erythrophloeum fordii Oliv)隶苏木科(CAESALPINIACEAE)格木属(Erythrophloeum Afzel. Ex G.. Don),广东、广西也有“铁木”之称。


  形态:“常绿大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幼时树皮灰白带淡褐色,平滑,老时深灰褐色,微纵裂。小枝密被黄褐色皮孔。羽片2-3对,小叶9-13,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8(9)厘米,先端渐钝尖或短尾尖,基部微偏斜,宽圆或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中脉上疏被毛。花序长13-20厘米,花白色,具子房柄,胚珠10-12。果长圆形,长12-18厘米,宽3-4厘米,黑褐色,柄长约1.5厘米,具皮孔。种子扁椭圆形,长1.4-1.8厘米,黑色,坚硬。花期3-5月;果期10-11月。


  分布:“产于浙江南部、台湾、福建、贵州东南和南部黎平、从江、望谟、广西东北部和西南部桂林、梧州、藤县、武鸣、靖西、龙州、东兴、合浦,广东中部以南和海南岛(栽培),星散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疏林地或林缘。在广东与红锥、枫香、橄榄、乌榄、山竹子、水榕等混生。越南也有分布。


  木材特征与用途:“散孔材,边材黄褐色,心材红褐或深褐色,有光泽,纹理交错,结构细匀,气干密度0.888g/cm3,坚硬,强度大,抗虫蛀,耐久用,俗称‘铁木’;供造船、桥梁、车辆、建筑、高级家具、地板、雕刻等用材。广西容县‘真武阁’和合浦‘格木桥’全用格木建成,无一钉一铁,至今分别经历400余年和200余年,完好无缺,可见其坚固耐用。其小径材、枝桠、梢头可制算盘、秤杆、雨伞柄、工具柄等。种子和树皮有毒,含强心甙。”(《郑万钧主编《中国树木志》第2卷第1207-1209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B.周铁烽主编《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


  周铁烽教授除了对格木的学名、形态特征、分布、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用途进行描述外,并记录了格木的别名:孤坟柴、斗登风、铁木。更为重要的是海南所产之格木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热带林业研究所引入海南岛进行栽培和推广”(《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第187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这一观点,推翻了一些研究古典家具的专家及收藏家认为海南原产格木(即历史上俗称之“铁力木”)的观点。海南盖房的房柱、梁及门板、家具用格木多从越南或东南亚其它国家及广东、广西购进,本地在历史上并无格木生长。


  C.刘鹏、杨家驹、卢鸿俊《东南亚热带木材》


  a.格木在我国生长的只有1种即E. fordii Oliv,商品材名称为Lim,Lin,Lim xank,越南也有分布。


  b.格木属树种共17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亚洲主要有丛花格木(E. densiflorum (Elm.) Merr.)、格木(E. fordii Oliv)、菲律宾格木(E. philippinense Merr.)、蒂斯曼格木(E. teysmanni Kurz.)及非洲的伊弗格木(E. ivorense A. Chev.)、几内格木(E. guine(e)nse G. Don.)。


  c.气干密度:0.93-0.97g/cm3。


2.铁力木


  A.郑万钧《中国树木志》


  a.山竹子科(CLUSIACEAE)铁力木属(Mesua L.)。树种约40种(包括Kayea属在内),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1种,即Mesua ferrea L.


  b.形态:“乔木,高达30米;树皮薄,灰色或灰褐色。小枝近圆,无毛。叶革质,披针形或长圆形,长7-9(13)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毛,下面粉绿色,中脉细,两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5毫米。花两性,单朵或成对生于叶腋或枝顶,黄色,径达7厘米;花萼4;花瓣4,宿存。果近球形,径2.5-3厘米,果皮革质。种子1-4,坚硬。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分布:“产于云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滇南是铁力木分布北缘,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勐腊,德宏州瑞丽、陇川、临沧地区沧源、耿马等地,均有单株散生或小片状分布。……约30%林木具不发达的板根;常见伴生树种有长穗桦、大叶红光树、高山榕等。”


  木材特征与用途:“木材为散孔材,边材黄白色,心材深红褐色,结构略粗,均匀,质重,坚硬强韧,不易锯刨,干后变形小,抗虫蛀,耐腐性强,色泽及花纹美观。为珍贵树种工业用材,可作工艺美术、乐器、高级家具、运动器械、建筑、榨油机、机轴等用。种仁含油率达78%,为优良工业用油”(郑万钧主编《中国树木志》第3卷第3353-3354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B.罗良才•《云南经济木材志》


  a.铁力木(Mesua ferrea L.)别名:三角子、铁栗子、铁材木、铁棱、埋播郎,埋满那(傣语译音)。英文名:Mesua或Ceylon Ironwood。


  b.树木及分布:“常绿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3米。树皮黄褐色至暗褐色,厚约8毫米,不规则细纵裂,表皮呈薄片状剥落,割裂后有黄色粘液流出。原产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斯里兰卡、马拉西亚及印尼等国,云南、广西引入栽培年代已久。现滇西南的瑞丽、芒市、耿马、景洪、沧源、勐海、云龙等县海拔450-1300米的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但面积不大,产量甚少。”


  c.气干密度:1.122g/cm3


  C.周铁烽《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

本书记录了在海南热带树木园引种的一种铁力木,拉丁文学名为Mesua nagassarium(Burm f.)Kosterm。


  D.刘鹏、杨家驹、卢鸿俊《东南亚热带木材》


  a.铁木属树种约40种,为乔木或灌木,分布于热带亚洲。


  b.常见树种:铁力木(M. ferra L.)、鳞片铁力木(M. lepidota T. Anders)、阿萨铁力木(M. assamica (King) Kost.)、大铁力木(M.grandis(king) Kost.)、总状铁力木(M. Racemosa (Planch et Triana) Kost)、威氏铁力木(M. wrayi (King) Kost.)等。


  c.气干密度:1.12g/cm3(M. ferrea L.)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广东、广西本不产铁力木(M. ferrea L.),后有引种。而云南南部之铁力木也不是原产,只不过是引种的历史较长,也不过200多年。而云南的姜长金、邱精、廖孝斌、刘海平所著《进出口木材手册》第277页则认为云南“耿马有野生”。


  在现代林学著作中对格木、铁力木的科学记录与描述,进一步地从多方面帮助我们从科学上分清格木与铁力木的本质区别,也进一步说明历史典籍中所记录两广之“铁力木”实为格木,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家具用材之“铁力木”即格木提供了答案。


四、历史上对格木的研究与认识


1.格木之俗称与渊源


  A.石盐木


  格木在各地的俗称及不同时代的俗称是完全不一致的。在宋朝时有“石盐”之称,如《分类东坡诗》中有“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 的名诗。苏东坡至广东惠州时留下了“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陆游入蜀记》称:“石端义者,性残忍。每捕官吏系狱,辄以石盐木枷之。石盐木,监木之至坚者。”


  B.铁力木


  a.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称海舟“唯舵杆必用铁力木”。


  b.雍正《广西通志》:“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纹理坚致。藤、容出。”


  C.铁栗木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蛮地多山,产美材,铁栗木居多。有力者任意取之。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等良材为上,方坚且久。其铁栗有参天径丈余者,广州人多来采制桌食隔等器,鬻于吴、浙间,可得善价。”


  D.东京木


  “格木是较早进口的名贵木材之一,过去大都从越南西贡进口,广东称之为东京木(可能是对西部的曼谷而言)。……东京木过去进口数量较多,因其树材高达,材质坚韧,具有较强擔力和顶力,过去广东许多大型建筑如宗庙、祠堂、园林、亭院等常用它作为木梁柱、大门板等巨大建筑材料,其他如渔轮、舵杆、日常用物如秤杆、乐器等也着重其韧性擔力,常用东京木加工做成,虽历百数十年仍坚实如故”(蔡易安《清代广式家具》第87页,八龙书屋,1993年3月第1版)。 蔡先生十分明确地将广东格木的来源、用途、别名讲得十分清楚。不过“东京木”名称与地名有关。


  明•张燮《东西洋考》称:“交趾东京(《一统志》曰:东至海,西至老挝,南至占城,北至思明府)。”《越峤书》卷一四曰:“其国地土分十六府,国王所居曰东京。”指今越南河内,但清以后多泛指越南北部一带。特别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法战争后,因战胜国清政府的退让,越南从中国保护国变为法国殖民地,北圻首府河内被定名为“东京”,把“东京”濒临的与中国接壤的海域命名为“东京湾”即今之北部湾。这就是广东将来自于越南中部、北部东京府之格木称为“东京木”的缘由。


  格木的其它俗称还有铁木、赤叶木、乌鸡骨、山荏、孤坟柴等,在此不再一一解释。


2.历史上对格木的认识与利用


  A.造船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及历史典籍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朝。20世纪70年代,广州发掘出一个秦代大型造船基地,秦船多用上等的格木与杉木。“船台使用的木料又有所不同,木墩为格木,铺底的大枕木为杉木,小枕木是檀木,巨大的滑板则用香樟。樟木坚硬细密,耐腐蚀防虫蚁,历两千余年,刮掉表皮内部完整如新”(子曰《岭南经济史》上册第1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论述海舟的制造时有“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之尺,阔二尺二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艌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之论述。


  B.盖房及造桥


  a.明•曹昭撰、王佐增补《格古要论》:“铁力木,出广东。色紫黑,性坚硬而沉重。东莞人多以作屋。”


  b.除了建于明万历元年的广西容县“真武阁”全部用格木外,200多年前所建广西合浦的“格木桥”也全部用格木,至今不腐不裂,坚固如初。


  c.清道光•明谊《琼州府志》卷三《舆地志•风俗》“民居矮小,一室两房,栋柱四行,柱圆径尺,中两嵌以板,旁两行甃以石,俱系碎石以泥甃成,亦鲜灰墁,其木俱系格木,质坚重,钉不可入,其纹细腻、光润如拭,爇之作沉檀香气,皆购自黎山。”


  C.作器


  a.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


  “癸卯,道淮上,有铁梨木天然几,长丈六,阔三尺,滑泽坚润,非常理,淮抚李三才百五十金不能得,仲叔以二百金得之,解维遽去。淮抚大恚怒,差兵蹑之,不及而返。” b.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其性湿,赤手凭之令脉涩。黎山中人多以为薪,广人以作梁柱及屏幢。南风天出水,谓之潮木,亦曰石盐。作成器时,以浓苏木水或臙脂水三四染之,乃以浙中生漆精薄涂之,光莹如玉如紫檀,其潮也止。”


  c.清•李调元撰《粤东笔记》卷十三


  “紫檀、花梨、铁力诸木,广人用以制几匣床架。……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黎山中人用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通志》云:一名石盐,一名铁稜。”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到,我国历史上对格木的认识与利用很早就已经开始。对于格木的俗称、生长地区与分布,材性及木材特征、用途均有仔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格木的用途几乎可以适用于很多方面,从建筑、桥梁、造船、家具及日常器具的制作都与格木有关,这是其它中国古典家具所用木材难以与之相比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格木即历史上所称之“铁力木”在古代建筑及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五、与格木外表特征类似的几种木材


  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及北京高碑店旧家具市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人将“铁力木”(也即格木)分成“粗丝铁力”与“细丝铁力”;也有的分为“大叶铁力”与“小叶铁力”,还有人将一种木材表面褐红、细腻、纹理如丝的称之为“南枝木”。实际上,木材表面特征(特别是经过几十年使用、存放)与格木近似的木材有不少种,从所见到的且被古典家具界称为“铁力”的木材有以下几种:


1.坤甸木


  中文学名为坤甸铁木(有的木材学著作中也称“坤甸铁樟木”),属樟科(LAURACEAE)铁木属(Eusideroxylon),拉丁文学名为E. zwageri Teijsm et. Binnend,又有“南洋铁木”与“婆罗洲铁木”(Borneo Ironwood)之称。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菲律宾。


  坤甸又名庞提纳克(Pontianak),是位于印尼加里曼丹岛(Palau Kalimantan)西部的一座港口城市。从福建、广东去的华侨较集中,这里也是货物转运特别是木材的集散地,故过去广东将从坤甸进口的这类木材称之为坤甸木。




  乔木,枝下高可达15米,直径1.2米。心材生材时黄褐色,木材颜色深时和深色的柚木很相似。后变成红褐色并常带浅绿。久置于大气中转为黑色。木材具光泽,新切面似柠檬味。纹理直长,特别是存放使用几十年的木材或家具,表面漆黑瓦亮,光泽及包浆很好,纹理细长如丝而略显粗糙,几乎不见花纹,很容易与鸡翅木、铁刀木及格木混淆。广东、海南及广西均大量用于造船、盖房及制做家具。在南方很少有人将其称之为格木或“铁力木”,而在江浙、上海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容易将其视为“铁力”即格木,并冠以“粗丝铁力”之称。


  另有一种称之为“马氏铁木”(Eusideroxylon malayangai Sym.)的木材,产于马来西亚的沙巴沙捞越及印尼部分岛屿,直径中等,一般只有0.4-0.6m,其材色较红,与坤甸木易区别,其气干密度为0.52-0.85g/cm3,而坤甸木为1.198g/cm3。


  坤甸木与马氏铁木一样耐腐特别是耐海水侵蚀,抗虫、抗白蚁的能力很强,故多用于桥梁、船舶、寺庙、房屋的建造。


2.娑罗双


  中文学名为粗壮(重黄)娑罗双,拉丁文学名为Shorea robusta Gaerth. f.,印度及尼泊尔称之为“Sal”或“Sakwa”,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及中国西藏东南部。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娑罗双属(Shorea Roxb. ex Gaerth)树种。


  在印度及**认为是仅次于柚木的一种高级用材,一般用于铁路枕轨及电杆,特别是高级家具,也用于造船、桥梁或浮桥。木材的表面特征几乎与格木近似,木材本色杏黄至深黄色,其深咖啡色的斑点成宽窄不一但极有规律的线状所组成的花


3.铁刀木


  拉丁文学名为Cassia siamea,原产印度南部及南亚、东南亚,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南部也有分布。《红木》国家标准将其归为鸡翅木类。心材栗褐色或黑褐色,有的木材底色呈黄色或金黄色,常带黑色条纹,纹理交错,气干密度0.63-1.01g/cm3。


4.蚬木


  蚬木为椴树科(TILIACEAE)蚬木属(Excentrodendron H. T. Chang et R. H. Miau)的树种,该属四种,均产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乔木,胸径大者可达3米。蚬木有4种,即蚬木(E. hsienmu),长蒴蚬木(E. obconicum)、茭叶蚬木(E. rhombifolium)及节花蚬木(E. tonkinense),而最有名的为有“铁木”之称的蚬木(E.hsienmu),在广西有着广泛的用途。蚬木因其木材偏心,犹如蚬壳的环纹而得名。心材呈红褐及暗红褐色,光泽明显,深咖啡色带状条纹明显,气干密度为1.130g/cm3。木材表面光滑,手感极佳。木材长时间置于空气中或日常使用,颜色为深咖啡色透红,与径切的格木很难分辨,有人将其归为“细丝铁力木”。蚬木用于家具极少,一般用于桥梁、建筑、砧板等。




结论


  1.我及周鲁生先生在广西玉林参观期间,并未发现一件铁力木(Mesua ferrea L.)家具或残件可以作为标本或用于拍照。在海南及广东地区的旧家具交易市场与收藏家手中也没有找到一件铁力木家具。广东木材专家林仰三先生认为广东、广西根本不产铁力木,而广西的木材学家李英健先生提供准确资料,广西的三大著名硬木为蚬木、格木、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而铁力木的气干密度达1.122g/cm3(罗良才《云南经济木材志》第297页),在广西也有原生林,但分布数量很少。另外,由于其气干密度大,加工十分困难且移动不易,故很少用于家具的制做。


  明朝以前的典籍中将格木称之为“石盐”,明朝以后将其称之为“铁力木”,《广西通志》也称“铁力木”,实际上历史典籍中的“石盐”、“铁力木”的故乡广西容县、藤县的老百姓一直称“格木”。经过广西林科院木材学家欧文先生的检测与对比及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的鉴定,所谓的“铁力木”家具实为格木(Erythrophloeum spp.)家具。上千年的张冠李戴应该正式纠正,恢复其科学的称谓――“格木”。


A. 中文学名:格木

B. 历史典籍中出现过的名称及地方俗称:

a. 石盐(宋·苏轼《分类东坡诗》)

b. 黑盐木(海南黎语发音ou yang之音译)

c. 潮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d. 铁力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e. 铁栗木(清·陈元龙《格致镜原》)

f. 铁棱(雍正《广西通志》)

g. 铁梨木(明·张岱〈陶庵梦忆〉)


  另外,还有东京木、山荏(任)、铁木、赤叶木、乌鸡骨、孤坟柴等多种名称。


C. 拉丁文学名:Erythrophloeum fordii Oliv.

D. 英文名称:Ford erythrophleum

Lim(越南)

E. 分布、生态及树木特征本文已有详细论述


  有人认为应将铁力木作为格木的俗称,我认为不妥。黄花黎可以作为降香黄檀的俗称,第一是历史原因,第二在植物学中并没有“黄花黎”这一树种,故不产生概念上的混淆与冲突。而格木为苏木科格木属的树种,铁力木为山竹子科铁力木属的树种,二者科属都不同,且名称各异,故不能将铁力木作为格木的俗称。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文物局规定不许出口的古旧硬木家具中并没有“格木”,而只有“铁力木”。如果从事文物走私的人将格木家具出口到国外,海关是没有法律依据进行扣留的。因为国家文物局规定,铁梨木家具不能出口,而格木家具则不在禁止出口名单之列。故我们完全安全有理由吁请国家文物局重视格木及格木家具的危险境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修改相关法律以保护珍贵的格木古旧家具。


  2.关于格木及格木家具的辨识与特征,马未都先生在1997年10月出版的《收藏家》第25期《古拙淳朴的铁力木家具》一文及张德祥先生在1998年2月出版的《收藏家》第27期《中国古代家具木质的识别及鉴定意义(上)》一文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格木及格木家具的指南性读物。至于二位先生将“铁力木”(即格木)分为“粗丝铁力”与“细丝铁力”有其实际意义,但二者不为一种木材。格木细腻而丝纹顺直、丝丝入肉者几乎不见,一般手感较糙。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楼梯扶手及迎雨接风的部分格木,经过长年的自然腐蚀已明显可以看到深深的细槽,而楼梯踏板及未受风雨侵蚀的楼板及其它建筑构件几乎完好如初,而窗户户枢部分及经常有人接触的楼板、楼梯踏板已呈古铜色而有晶莹剔透之感,油性十足,包浆锃亮。广西玉林陈勇基先生收藏的格木家具(至今仍在使用)特别是方桌,由于接触到的有害成份较多,故腐蚀后的深槽呈条沟状。而李美光先生的明式圆包圆八仙桌及翘头案,包浆在灯光不明的夜晚仍难以掩饰,特别是八仙桌的包浆完全是长期使用、木质内部的油质部分内外浸润的必然结果。


  木材学家李英健先生认为格木及格木家具、格木建筑构件表面的条沟状腐朽,多出现于导管较粗的阔叶材,由于导管的首先腐烂而导致条沟状。欧文先生在对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格木进行木材显微构造研究时得出结论:格木“导管横切面近圆形、卵圆及椭圆形,每平方毫米4-8格,一般5-6格;最大弦向直径192微米,一般300-500微米,平均390微米”(1984年10月《容县史话》第三期)。


  3.经过长时期存放与使用的格木家具,经验识别方法也较其它家具容易许多。鸡翅木(铁刀木)表面是完整的鸡翅纹;旧的坤甸木家具表面发黑,长长的棕色或棕灰色细丝纹一贯到底而不具其它任何纹理;蚬木沉重不易移动,呈咖啡色,宽宽的呈深咖啡色条纹十分明显;而格木(也即历史典籍中的“铁力木”)一般三种颜色交织:棕黄、褐红及咖啡色。木材端面棕黄似碎金的斑点密集,黑色环线分布均匀,弦切面深咖啡色的条纹由细密短促的斑点组成峰纹,而不象鸡翅纹连贯明显,也没有坤甸木一贯到底的丝纹。在海口郑永利先生的木料库中见到的大板显然是新近进口,而与国产格木(E. fordii)稍显不同,木材表面大小不一呈圆、椭圆或其它圆弧状的纹理由深咖啡色斑点及细条纹所织成,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撩人心动。


  4.格木家具起源于何时何地,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看到的广西玉林格木家具,典型的明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为清式。现在的玉林在明朝及以前为广东所辖,语言及风俗习惯相近。有的专家认为广东的明式家具之滥觞应为玉林,其实例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大量格木家具。我们似乎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否定或肯定这一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玉林就地取材制做了大量精美传世的格木家具,其目前存世的数量远远超过苏州就地取材制做的榉木家具。榉木家具的制做早于紫檀、黄花黎家具,紫檀、黄花黎家具是榉木家具不同材质的翻版。那么格木家具是否同榉木家具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呢?很遗憾,我们在广西玉林见到的黄花黎家具源于海南岛的民间作坊,老红木或酸枝家具均收购于广州、珠海的旧家具市场,本地的老家具中根本没有上等硬木所制作的器物传世。是否格木家具自我封闭、自成体系于广西?但格木家具的造型、做工很多与源于苏州及北京的明式家具如出一辙,而其清式家具也与以广州地区为代表的清式家具明显不同。其明韵未去而清味不足,造型趋于简洁流畅、古朴而不显笨拙。


  格木及格木家具的研究没有进入古典家具研究专家的视野,而收藏家也并未引起过多的重视。各大博物馆也并未过多地收藏格木家具,只是象征性地点缀一二。值得欣慰的是,广西玉林的文化名人及收藏家陈振凌先生、李美光先生、黄超智先生、陈勇基先生耗费大量精力与心血收藏了几万件格木家具,为我们及后人进一步地研究中国家具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发展阶段――格木及格木家具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与素材。如果地方政府不加以抢救性地保护、保存和科学研究,这一部分珍贵的文物有可能流散到海外或国内各地,或毁于文物贩子之手,这是我们所担心的。


注:本文转自雅昌艺术网。


长按图片关注东方经典

标签: